![]() |
|
標準I/O操作的緩沖存儲類型 |
|
前面幾篇文章所述的文件及I/O讀寫都是基于文件描述符的。這些都是基本的I/O控制,是不帶緩存的。而本節所要討論的I/O操作都是基于流緩沖的,它是符合ANSI C的標準I/O處理,這里有很多函數讀者已經非常熟悉了(如printf()、scantf()函數等),因此本節僅簡要介紹主要的函數。 前面講述的系統調用是操作系統直接提供的函數接口。因為運行系統調用時,Linux必須從用戶態切換到內核態,執行相應的請求,然后再返回用戶態,所以應該盡量減少系統調用的次數,從而提高程序的效率。 標準I/O提供流緩沖的目的是盡可能減少使用read()和write()等系統調用的數量。標準I/O提供了3種類型的緩沖存儲。 1、全緩沖:在這種情況下,當填滿標準I/O緩存后才進行實際I/O操作。對于存放在磁盤上的文件通常是由標準I/O庫實施全緩沖的。標準I/O盡量多讀寫文件到緩沖區,當緩沖區已滿或手動刷新時才會進行磁盤操作。 2、行緩沖:在這種情況下,當在輸入和輸出中遇到行結束符時,標準I/O庫執行I/O操作。這允許一次輸出一個字符(如fputc()函數),但只有寫了一行后才進行實際I/O操作。標準輸入和標準輸出就是使用行緩沖的典型例子。 3、不帶緩沖:標準I/O庫不對字符進行緩沖。如果用標準I/O函數寫若干字符到不帶緩沖的流中,則相當于用系統調用write()函數將這些字符全寫到被打開的文件上。標準出錯stderr通常是不帶緩存的,這就使得出錯信息可以盡快顯示出來,而不管它們是否含有一個行結束符。 在下面討論具體函數時,請讀者注意區分以上3種不同情況。 本文選自華清遠見嵌入式培訓教材《從實踐中學嵌入式Linux應用程序開發》 熱點鏈接:
1、Linux下多路復用I/O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