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RM Linux中鏈表使用實例 |
|
1、ARM Linux內核鏈表概述 在ARM Linux中,鏈表是為基本的數據結構,也是為常用的數據結構。在本文中盡管使用2.6內核作為講解的基礎,但實際上2.4內核中的鏈表結構和2.6并沒有太大區別。二者不同之處在于2.6擴充了兩種鏈表數據結構:鏈表的讀拷貝更新(rcu)和HASH鏈表(hlist)。這兩種擴展都是基于基本的list結構。因此,在此處主要介紹基本鏈表結構。 鏈表數據結構的定義很簡單(<include/linux/list.h>,以下所有代碼除非加以說明,其余均取自該文件): struct list_head { struct list_head *next, *prev; }; list_head結構包含兩個指向list_head結構的指針prev和next,由此可見,內核的鏈表具備雙鏈表功能,實際上,通常它都組織成雙循環鏈表。 和之前介紹的雙鏈表結構模型不同,這里的list_head沒有數據域。在Linux內核鏈表中,不是在鏈表結構中包含數據,而是在數據結構中包含鏈表節點。由于鏈表數據類型差別很大,如果對每一種數據項類型都需要定義各自的鏈表結構,不利于抽象成為公共的模板。 在Linux內核鏈表中,需要用鏈表組織起來的數據通常會包含一個struct list_head成員,例如在<include/linux/netfilter.h>中定義了一個nf_sockopt_ops結構來描述netfilter為某一協議族準備的getsockopt/setsockopt接口,其中就有一個(struct list_head list)成員,各個協議族的nf_sockopt_ops結構都通過這個list成員組織在一個鏈表中,表頭是定義在<net/core/netfilter.c>中的nf_sockopts(struct list_head)。讀者可以看到,Linux的簡捷實用、不求完美和標準的風格在這里體現得相當充分。 2、Linux內核鏈表接口 (1)聲明和初始化 實際上Linux只定義了鏈表節點,并沒有專門定義鏈表頭,那么一個鏈表結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這里是使用LIST_HEAD()這個宏來構建的。 #define LIST_HEAD_INIT(name) { &(name), &(name) } 這樣,當需要用LIST_HEAD(nf_sockopts)聲明一個名為nf_sockopts的鏈表頭時,它的next、prev指針都初始化為指向自己。這樣就構建了一個空鏈表,因為Linux用頭指針的next是否指向自己來判斷鏈表是否為空。 static inline int list_empty(const struct list_head *head) 除了用LIST_HEAD()宏在聲明的時候創建一個鏈表以外,Linux還提供了一個INIT_LIST_HEAD宏用于運行時創建鏈表: #define INIT_LIST_HEAD(ptr) do { (ptr)->next = (ptr); (2)插入 對鏈表的插入操作有兩種:在表頭插入和在表尾插入。Linux為此提供了兩個接口: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因為Linux鏈表是循環表,且表頭的next、prev分別指向鏈表中的第一個和末一個節點,所以,list_add()和list_add_tail()的區別并不大,實際上,Linux分別用以下兩個函數來實現接口。 static inline void __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3)刪除 Linux中刪除的代碼也是類似的,通過__list_del來實現list_del接口,讀者可以自行分析以下代碼段: static inline void __list_del(struct list_head * prev, struct list_head * next) 從接口函數中可以看到,被刪除下來的prev、next指針分別被設為LIST_POSITION2和LIST_POSITION1兩個特殊值,這樣設置是為了保證不在鏈表中的節點項不可訪問,對LIST_POSITION1和LIST_POSITION2的訪問都將引起頁故障。與之相對應,list_del_init()函數將節點從鏈表中解下來之后,調用LIST_INIT_HEAD()將節點置為空鏈狀態。 熱點鏈接:
1、嵌入式linux內核數據結構之循環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