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技術的更新顯然會帶動整個行業的變化,自從ARM公司推出的 CORTEX-M3之后,讓單片機工程師非常煎熬,從芯片的價格以及系統整個軟件硬件的設計維護成本而言,單片機一點沒有一點優勢,特別是近些年嵌入式行業平臺性能日益復雜,轉行嵌入式ARM開發的人猛增不下,更重要的是ARM是當前的一個主流。
看看單片機工程師如何吐槽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1. 來自電子發燒友的網友吐槽:趕緊換行吧,先從cortex-A8學,單片機當前月薪4000,算是高薪。cortex-A8 a9 能到一萬多啦,如果能學會cortex-系列開發板應用,呵呵,月薪1-3W真的很正常。
2. 也有網友提到實用性,列舉了這樣的例子。
“32 位的arm才5塊錢,功耗更低,性能強幾十倍, 51沒法混了。趕緊投降!呵呵,電工是向錢看
ARM的錢途比51好,至少能混吃十年不掉隊。”
再說說單片機的劣勢,用單片機制作的主控板受制版工藝、布局結構、器件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抗干擾能力差,故障率高,不易擴展,對環境依賴性強,開發周期長。一個采用單片機制作的主控板不經過很長時間的實際驗證很難形成一個真正的產品。
1.高性能、低功耗、低價格
把ARM處理器的性能拿來和一些著名的通用處理器(如Pentium)相比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們各自針對的應用需求是不同的。Pentium處理器采用多條指令流水線的超標量結構,追求通用應用目標下的超強性能,功耗大,可以用散熱器加風扇散熱。ARM針對嵌入式應用,在滿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低的功率消耗。ARM結構的優點是能兼顧到性能、功耗、代碼密度、價格等幾個方面,而且做得比較均衡。在性能/功耗比(MIPS/W)方面,ARM處理器具有業界的性能。基于ARM核的芯片價格也很低,目前arm CortexM的芯片價格可低至10元人民幣左右。
2.豐富的可選擇芯片
ARM只是一個核,ARM公司自己不生產芯片,采用授權方式給半導體生產商。目前,全球幾乎所有的半導體廠家都向ARM公司購買了各種ARM核,配上多種不同的控制器(如LCD控制器、SDRAM控制器、DMA控制器等)和外設、接口,生產各種基于ARM核的芯片。目前,基于ARM核的各種處理器型號有好幾百種,在市場上,常見的有ST、TI、NXP、Atmel、Samsung、OKI、Sharp、Hynix、Crystal等廠家的芯片。用戶可以根據各自的應用需求,從性能、功能等方面考察,在許多具體型號中選擇合適的芯片來設計自己的應用系統。由于ARM核采用向上兼容的指令系統,用戶開發的軟件可以非常方便地移植到更高的arm平臺。
3.廣泛的第三方支持
以如今的技術,設計一個處理器并非難事,但要使這個處理器得到大家認可,并取得市場成功卻是非常困難的,其中涉及許多技術與非技術的因素和環節,還包括時機、運氣。因為現在許多產品的開發,不是一個簡單的處理器加幾百條指令、語句就可以解決的。要用到32位處理器,一般都要有編譯器、高效的開發工具(仿真器及調試環境)、操作系統、協議棧等,這些東西都不是一個芯片生產商可以解決的,而需要許多第三方的支持。這就像一粒種子,需要土壤、空氣、水等環境才能發芽、成長。這也是我們的一些“芯”該反思之處。
4.完整的產品線和發展規劃
ARM核根據不同應用需求對處理器的性能要求,有一個從ARM7、ARM9到ARM10、ARM11,以及新定義的CortexM/R/A系列完整的產品線。前幾年應用較多的主要是基于V4架構的ARM7TDMI、ARM720T、ARM920T核的一些處理器芯片,如NXP的LPC2000系列、ST的STR7/9系列、Atmel 的AT91系列和Samsung的S3C系列。近兩年,arm Cortex系列以更好的性能、更低的價格得到快速推廣,典型的就是基于CortexM3的STM32系列。
綜上所述,單片機工程師轉行ARM應該屬于理所當然,但單片機就當前而言,還不會淘汰。因此如果作為職業發展而言,單純的學習它確實有一點點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