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濃濃粽葉香 依依艾草情——記華清遠見成都中心端午節活動
伴著夏日的款款熱情,又到了一年一度“粽葉飄香,自包米棕,緬懷先人,互贈祝福”的端午節。為了紀念這個傳統節日,繼承傳統習俗,享受健康娛樂,同時為了體現華清遠見成都中心全體老師對學員們的關心;放假前一天的一大早趁著早餐的時間,成都中心的老師們帶著早已準備好的粽子、咸蛋,來到了學員們中間,將它們一一送到了各位學員的手里,并向大家送上了節日的問候。學員們也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老師們的祝福,成都中心的教室里響起了掌聲和笑聲,大家沉浸在節日喜慶的氛圍中。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終投汨羅江而死。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葉菖蒲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盛唐時期,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 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而在廣東,龍舟競渡之前,要首先進行請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作為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范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值此端午佳節,祝華清遠見成都中心全體師生節日快樂!
活動照片:
成都中心師生共慶端午節圖一
成都中心師生共慶端午節圖二
成都中心師生共慶端午節圖三
相關活動及新聞:
1、新Cortex系列實驗平臺 100%源于自主研發
2、ARM公司攜手華清遠見推出Cortex-A系列強芯學習風暴
3、祝賀華清遠見成為谷歌Android學術合作計劃特邀支持單位
4、華清遠見攜手Atmel展開嵌入式及物聯網培訓深度合作
5、華清遠見教育科技集團成都1204期學員活動成功舉行